PRODUCT CLASSIFICATION
材料科学领域
陶瓷材料制备与烧结
实验目的:通过高温热处理使陶瓷粉末致密化,消除孔隙,提升力学性能。
典型案例:
氧化铝陶瓷:在1600℃下烧结,配合分段升温(如500℃保温2小时排除吸附水,1200℃保温3小时促进晶粒生长),最终致密度达99.5%,硬度提升20%。
氮化硅陶瓷:采用热压烧结工艺(1800℃+50MPa压力),通过高温箱式炉实现致密化,抗弯强度可达1GPa以上。
金属材料热处理
实验目的:优化金属组织结构,改善力学性能(如硬度、韧性、耐腐蚀性)。
典型案例:
不锈钢退火:在1050℃下保温1小时后缓冷,消除加工应力,降低硬度(从HRC40降至HRC25),便于后续加工。
钛合金时效处理:在500℃下保温8小时,析出α相强化颗粒,使抗拉强度提升15%。
齿轮渗碳淬火:在930℃下通入甲烷渗碳,表面碳含量达1.0%,淬火后硬度达HRC60,心部保持韧性。
复合材料合成
实验目的:通过高温反应使不同材料结合,形成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。
典型案例:
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(C/SiC):在1400℃下通过化学气相渗透(CVI)工艺,使碳纤维与碳化硅基体结合,抗弯强度提升3倍。
金属基复合材料(Al₂O₃/Al):在700℃下熔融铝液浸渗氧化铝颗粒,制备高强度轻质材料(密度2.8g/cm³,抗拉强度400MPa)。
半导体材料处理
实验目的:激活掺杂元素、修复晶格缺陷,提升电学性能。
典型案例:
硅片退火:在1000℃下真空退火,激活硼掺杂元素,使载流子迁移率从800cm²/(V·s)提升至920cm²/(V·s)。
氮化镓(GaN)生长:在1100℃下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(MOCVD),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高质量GaN薄膜,用于LED制造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