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LASSIFICATION
箱式气氛烧结炉的使用需围绕“**安全操作、工艺、设备保护、材料合格**"四大核心目标,结合其“高温+特殊气氛(如易燃/有毒气体)+密闭环境"的特性,需严格遵守以下注意事项,覆盖“使用前、使用中、使用后"全流程:
一、使用前:做好“安全检查"与“工艺准备",杜绝源头风险
使用前的准备是避免事故和工艺失败的关键,需逐项确认设备状态、气体安全及工艺参数:
1. 设备与炉膛检查:确保硬件
- **密封性能检查**:重点检查炉门密封圈(陶瓷纤维/金属密封件)是否老化、破损,法兰连接部位是否松动。若密封圈开裂或密封面有杂质(如烧结残渣),需更换密封圈或清理杂质,否则会导致气氛泄漏(影响烧结质量)或空气渗入(氧化材料)。
- **加热与控温系统检查**:查看加热元件(硅钼棒、电阻丝)是否断裂、变形,热电偶(温度传感器)是否插装到位(需深入炉膛有效测温区域,不可松动或偏离)。通电测试控温系统:设定一个低温(如100℃),观察温度是否能稳定上升,避免加热元件故障导致局部超温或无法升温。
- **冷却系统检查**:若设备带水冷套(用于炉壁降温或快速冷却),需检查冷却水管路是否通畅、有无漏水,水泵是否正常工作。缺水或水路堵塞会导致炉壁超温,损坏密封件或炉体结构。
2. 气体系统检查:防范易燃/有毒气体风险
- **气体源与管路检查**:确认气瓶(如氮气、氢气)压力正常(不可低于低安全压力,如氢气瓶压力低于0.5MPa时需更换,避免空气进入气瓶),气瓶减压阀、压力表是否完好(无泄漏、指针归零)。气体管路(软管/硬管)需无老化、破裂,接头处用肥皂水涂抹检查是否漏气(无气泡为合格)。
- **特殊气体安全准备**:
- 若使用**氢气**(易燃):必须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,排气口需安装“回火防止器"(定期检查是否堵塞),炉体周围禁止有明火(如打火机、烟头),现场配备干粉灭火器(不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,氢气燃烧时二氧化碳无法灭火)。
- 若使用**一氧化碳、氨气**(有毒):需开启实验室通风橱,排气口连接废气处理装置(如燃烧塔、吸附罐),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(按需),避免吸入有毒气体。
- **气氛置换准备**:确认气体流量计、调节阀正常,提前计算“洗炉"(置换空气)的气体用量(通常为炉膛容积的3-5倍),避免置换导致炉内残留氧气。
3. 工艺与装料准备:确保材料适配设备
- **工艺参数确认**:根据材料特性(如烧结温度、升温速率、保温时间、气氛类型)设定参数,不可超设备额定范围(如设备高温度1600℃,不可设定1700℃,避免加热元件烧毁)。例如:烧结铝基粉末(低温敏感),升温速率不可过快(建议≤10℃/min);烧结高硬度陶瓷,保温时间需足够(确保晶粒充分生长)。
- **装料规范**:
- 装料量不可超过炉膛有效容积的80%,且材料需均匀分布在坩埚/托盘上,避免堆叠过厚(导致材料受热不均,烧结密度不一致),同时远离加热元件(防止材料与元件接触短路或局部过热)。
- 坩埚/托盘需适配材料:如烧结含碳材料时,不可用易与碳反应的氧化铝坩埚(会生成碳化铝),需选用石墨坩埚;烧结磁性材料时,避免使用含铁的金属托盘(影响材料磁性)。
- 禁止装入“易挥发、易爆炸"的材料(如低熔点金属粉末、有机粘结剂含量过高的坯体),此类材料高温下可能产生大量气体,导致炉膛压力骤升或爆炸。
二、使用中:实时监控“参数与状态",及时处理异常
烧结过程中需持续关注设备运行参数、材料状态及安全风险,不可离岗(尤其是使用氢气等危险气体时):
1. 升温与保温阶段:紧盯关键参数
- **温度监控**:实时观察控温仪表显示的温度值与设定曲线是否一致,若出现“温度骤升(超温)"或“温度停滞(无法升温)",立即暂停加热,检查加热元件、热电偶或控温模块是否故障,不可强行继续升温(会导致材料报废或设备损坏)。
- **气氛监控**:
- 观察气体流量计示数是否稳定(无大幅波动),若流量突然下降,检查气瓶是否耗尽或管路是否堵塞,及时更换气瓶或清理管路。
- 若设备带氧含量传感器,需确认炉内氧含量低于工艺要求(如≤100ppm),若氧含量超标,加大气氛进气量并延长置换时间,避免材料氧化。
- **压力监控**:确保炉膛内为“微正压"(如50-200Pa,参考设备说明书),压力过高时适当开大排气阀,压力过低时调大进气流量(防止空气渗入)。禁止负压操作(会吸入外界空气)或超压操作(可能导致炉门冲开)。
2. 特殊气体操作:严守安全规范
- 使用氢气时,禁止在炉体周围进行焊接、切割等明火作业,排气口需远离火源;若遇停电,需立即关闭氢气气瓶阀门,打开排气阀排出炉内残留氢气,避免氢气积聚引发爆炸。
- 使用有毒气体时,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用品(如防毒面具、手套),若出现头晕等不适,立即撤离现场并通风,必要时就医。
3. 材料状态观察(按需):
部分设备带观察窗(耐高温石英玻璃),可在升温过程中观察材料是否有开裂、变形、挥发等异常,若出现开裂,可能是升温速率过快或材料本身存在缺陷,需停止加热并调整工艺。
三、使用后:做好“降温、清理、维护",延长设备寿命
烧结结束后不可立即操作,需按流程完成降温、卸料及设备维护,避免安全事故或设备损耗:
1. 降温与卸料:避免“热冲击"损伤
- **严格按冷却曲线降温**:不可强行加快冷却速度(如向高温炉膛内通入大量冷空气),尤其是陶瓷、玻璃等脆性材料,快速降温会导致内应力开裂。需等炉膛温度降至“安全温度"(通常≤200℃,具体参考材料特性)后,方可打开炉门。
- **安全卸料**:卸料时需佩戴耐高温手套(防止烫伤),使用专用工具(如坩埚钳)取出材料,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高温部件或材料。若材料仍有余热,需放在耐高温托盘上冷却,不可放在易燃台面(如木质桌面)。
2. 设备清理:去除残留杂质
- **炉膛清理**:待炉膛冷却后,用毛刷或压缩空气(低压)清理炉内残留的粉末、烧结残渣(不可用硬物刮擦炉膛内壁,避免损坏耐高温涂层),若残渣粘连较紧,可使用专用清洁剂(需与炉膛材质兼容)擦拭。
- **气体管路清理**:若长时间使用还原性气体(如氢气),需定期用氮气吹扫管路(去除残留氢气,防止管路内形成可燃混合物);若使用含碳气氛,需清理流量计、调节阀内的积碳(避免堵塞)。
3. 设备维护:定期检查与保养
- **密封件维护**:每使用10-20次(或按说明书)检查炉门密封圈,若出现老化、硬化,及时更换,确保密封性能;
- **加热元件维护**:定期检查加热元件的阻值(用万用表测量),若阻值明显增大(说明元件老化),需更换,避免影响加热效率;
- **安全装置校准**:每季度校准热电偶(确保温度测量)、气体泄漏探测器(确保灵敏性)、安全阀(防止超压),校准记录需留存备查。
- **闲置保护**:若设备长期不使用,需排空气体管路内的残留气体,关闭气瓶阀门,炉膛内放入干燥剂(防止受潮),并定期通电(如每月通电1次,加热至100℃烘干炉膛),避免元件受潮损坏。
四、其他通用注意事项
1. **人员资质**:操作人员需经培训,熟悉设备结构、气体特性及应急处理流程,不可由未培训人员独立操作(尤其是危险气体相关操作);
2. **应急处理**:
- 若发生气体泄漏:立即关闭气瓶阀门,开启通风设备,撤离人员,禁止开关电器(避免产生电火花),待泄漏气体散尽后检查维修;
- 若发生超温报警:立即切断加热电源,打开排气阀(非氢气等气体场景),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排查故障;
3. **记录留存**:每次使用需记录“工艺参数(温度、气氛、时间)、设备运行状态、材料烧结结果",便于后续追溯工艺问题或优化参数。
总结:核心原则
箱式气氛烧结炉的使用需牢记“**安全、工艺、预防为主**":安全是前提(尤其是特殊气体操作),工艺是保障材料质量的关键,而前期检查与后期维护则是延长设备寿命、避免故障的核心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、材料报废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,需严格按规范操作。
返回列表